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3210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谈3210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论文相关的文章。
谈3210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能力,通过分析“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境,提出建立技能竞赛协会、开发技能竞赛网络管理平台和创建技能竞赛题库,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参赛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料图片)
关键词:“3210”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发展,各学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目前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深究其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造成的,而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其突出表现。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是实践情境环节,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1]。本文主要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竞赛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技能竞赛协会、技能竞赛题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教赛结合的目的.。
二、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培养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高校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能力领域的研究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本科及以上院校通过让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此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是:参与热情高,坚持下去的少;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面对目前国内技能竞赛的现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四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参与技能竞赛;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技能竞赛的普及和开展;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改善技能竞赛实训条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很早就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同的研究机构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3]、东京大学模式、廷伯莱克模式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1)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注重大学与政府、企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偏重于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内容以重点、难点为主,在教学中,课堂讲授学时少,独立思考和实践学时较多;(3)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通识教育;(4)考试不是考学生的记忆,而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反对以考试定终身的制度,倡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三、“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境内涵
“3210”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1],对于实践情境内涵如图2所示,主要阐述是:校内教学情境与校外企业生产情境及校内一体化教学情景和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情景以及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工和学的两情境。两情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情境环节,其中实践情境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强化训练和综合实战演练三个阶段的训练,同时通过成立技能竞赛协会、开发技能竞赛网络管理平台、创建技能竞赛题库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大赛,实现零距离参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教赛结合的目的。
四、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的实践
通过“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长了一批教师,提升了教学团队整体实力,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使我校机制专业学生多次在国家A类大赛获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大赛获奖学生成为知名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十六研究所、中航工业西安飞行控制自动控制618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二零二研究所等企业)青睐的对象,毕业生得到了普遍欢迎。
五、结束语
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对教师关注科学前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以科技创新及技能竞赛为载体,使教师把最新的科技知识、研究手段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博.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32):194-195.
[2]薛叙明,贺新.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融合途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3):5-8.
[3]何晶晶,石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MIT经验之借鉴[J].滁州学院学报,,(1):61-63.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论文
一、活动工作理念要坚持与大学办学理念相统一
大学办学理念具体包括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办学定位、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教师理念、学生理念、治校理念等。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或构建其他理念的基础理念。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办学理念经过不断的扩展、吸纳和融合,形成大学精神,甚至于大学文化,构成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体系[2]。从大学办学理念的属性来分析,大学办学理念是高校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历史与时代的结合,更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一所大学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办学的灵魂和指针,大学理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为大学凝心聚志,整合资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学校科研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学校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和科研理念乃至学生理念的综合展现载体,活动决定于理念,大学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服从并支撑于大学办学理念,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与大学办学理念相统一。
二、活动设计要坚持与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相统一
开展大学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要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反映事物内在的东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必然。掌握规律就可以使教育主动。从高等教育学理论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计需要坚持与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相统一[3],实现三个结合。
一是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结合。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表现为施教者已知而受教者未知,具有信息不对称,体现为已知和未知的统一性。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设计中,施教者如果没有关注到这一特点,就会在活动设计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门教育,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和建设的准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大教学活动。施教者在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三是专业性和综合性结合。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为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是一种综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活动,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必备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外,还要让学生以科学为基础,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在变化的环境中对事物做出有效分析和采取适宜行动,这就要求活动设计者在活动设计中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三、活动项目要坚持自主选题与特色办学引导相统一
自从199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以来,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不仅大大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更大层次上引领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起到了牵引功能。在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牵引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本按照以专业学科支撑为基础,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以基地孵化为手段,以竞赛参与为牵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项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在项目选择上要处理好两个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竞赛探析论文
一、如何才能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并在科技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1.从学生角度
首先要明确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竞赛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及相互协作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工程实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进而在毕业求职时脱颖而出找到心仪的工作。其次要注重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很稳固的地基就无法建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大厦。现在我们往往过于功利,总想着为了尽快在参加比赛时获奖只学对比赛有用的知识;殊不知其实这是在舍本逐末,在比赛中获奖是可以让我们风光一时,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很有可能我们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在激烈的职业生涯竞争中站稳脚跟。再次要持之以恒。知识的积累是遵循着循序渐进原则的,我们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也同样不可能学习很短一段时间就精通某项技能。坚持,在没取得成果之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很多学生在刚参加创新活动之初热情高涨,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技术上的或者是非技术上的困难,有些学生缺乏克服苦难的勇气与决心,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退却,最终放弃了当初的目标。这些学生相当于没有上战场,而是被淘汰在训练场上的新兵。还有一部分学生参加了一些比赛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很快意志消沉,其实他们没有正确树立参加比赛的最终目标,另外从事技术方面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最后切忌在准备比赛题目时闭门造车。我们的作品最终面对的是用户及评委,我们一定要学会从用户及评委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户及评委最终认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2.从指导教师角度
(1)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指导教师,有责任发现和培养人才。最为团队领导,要善于营造舞台和空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有自己的舞台,你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其打造不同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2)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你必须塑造自己团队的精神和文化,而且精神和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如果在一个团队中留下优秀的精神和文化,你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作为团队领导,要避免破坏团队精神的事情发生,并从自身做起。
(3)强化知识共享。建立一个服务器,要求所有同学将各个阶段掌握的模块知识都整理好存储到服务器。实验室同学可以相互借鉴,提高学习效率。
(4)给学生灌输工程化思想,强调文档资料的重要性。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也同样都会面临毕业,所以创新实验室里的学生也是流动性很强的,如果不做好作品及资料的积累,那就成了熊瞎子掰苞米了。我们应该将软件工程思想引入到硬件开发中来,从事电子产品及单片机开发的人不妨认真读读《软件工程》这本书。
(5)注重培训。对于提高能力来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训了。每个团队根据自身技术要求和技术趋势,每周举行一次培训,培训老师可以从外部聘请,也可以内部人员轮流担任。
3.从学校角度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参与科技传新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和树立典型人物及事例,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论文报告会、展示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达到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例如:大一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因为大部分大一学生都是怀着梦想来到大学,都希望毕业后能学到一身本领。刚开始就让他们实践,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个别工科专业可以试探性地把晚自习时间变为科技创新活动时间。
(2)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对课上学习内容的验证、巩固、拓展和提高,具体体现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创新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课外得到锻炼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成绩取得是需要得到学校支持和认可的。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课外创新活动取代相关选修课并对参与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下来、直接将创新过程或相关题目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在评优评奖、就业推荐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等。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应成立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部门,由学院统一规划各部门,系部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此外,还应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评审机构,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增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再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计算相应学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纳入优秀学生的推荐与评定,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放在工作的一个重点上,切实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占主导地位。要培养一批为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教师,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性教学水平,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那些付出多、贡献大、成果丰硕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进修深造等多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
(4)建立高效运行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验室首先明确创新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我们很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并没有将各创新实验室纳入到学校的正规实验室的编制,绝大多数创新实验室都已小作坊形式存在,指导教师基本都为兼职,学校没有规范化的资金投入方案。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以上种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创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创新实验室由“游击队”向“正规军”过渡,高校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创新实验室的地位。
二、结语
其次要有稳定的建设资金与运行资金投入,并设立创新基金。现阶段创新实验室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一般是根据相应的比赛向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经费的方式运行。这种方式错在一些弊端,其实比赛成果是需要学生在非比赛期间不断储备技术、知识,不断训练才能够获得的,而这期间由于经费紧张学生的训练效果不佳,进而影响比赛的成绩。比赛期间经费充足,学生花钱没有计划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创新实验室要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学校要根据计划进行建设资金的投入。创新实验室要给配备一定的日常运行经费以及比赛专用经费,经费额度要认真遵循财务预决算制度。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步伐,对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态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重要阵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科技创新的实施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既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又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功能和地位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高校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能够借助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推动,而知识创新的实现更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将高校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国家基地。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最紧缺的就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加快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加快我国发展的根本选择和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科技创新对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升综合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科专业设置狭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化教育,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课程设置狭窄,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建立及功能特征等方面也都以专业学科作为主要依据。这虽然保证了现代大学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功能作用的实现,但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产生了阻碍,导致高校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仅局限于学科专业的范围之内,不利于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创新、综合性创新的实现。
2.2教学内容与方式落后
在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完全被忽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3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制度下,我国多数高校基本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专业分类设定不同的学习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材为主,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对少数敢于提出质疑、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学生则被看作是异类,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合理,导致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措施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通过高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科研项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和完成,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愿意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求知欲望。在科研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去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实现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创造”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系统的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科研团队的协作配合。由于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个人主义倾向较为突出。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在探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育人理念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同时,对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答不做唯一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习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不拘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根据自身的判断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二是利用科技创新实践优化创业就业指导教育。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到校兼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大学生开设专题培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是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产物,对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基地内企业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实践中能亲身感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也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大量的经济信息,激发创新意识。
3.3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以院系专业为依托,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各院系作为高校内部的二级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各院系正是在这些优势学科专业的推动下,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品牌活动。这些科技品牌活动不仅有效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科技品牌活动的带动下都衍生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有效拓展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空间,为全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以学术科研为依托,为专业学术型团队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以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为内容的学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三是依托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搭建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对学生本人来讲,加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能够增进与社团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在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时,通过发挥学生团体集思广益的作用,能够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机构,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12):79-81.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9):136-137.
[3]朱常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刍议[J].求索,(5):147-148.
[4]孙振红.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师角色调整[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4(6):112-113.
数学建模竞赛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知识建立描述实际问题的模型,再进行模型求解,然后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及计算机等工具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是一项普通的学科竞赛,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热点[1-8].现有文献大多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而从机制角度出发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考虑依托数学建模竞赛,构建起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
以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为依托和载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引导、转化、协作、沟通表达、问题导向”五大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着重培养一种精神及三大能力,即团队精神,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五大机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见图 1.
图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
2、创新型人才培养五大机制的构建
2.1、建立引导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建模竞赛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本身,能够体会到大学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优化等数学类课程.数据结构、C 语言、Matlab 等计算机课程以及文献检索类课程,都是非常有用的.对学生而言,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首要的效果是激发了学习兴趣,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即使没有获奖,对他们来说,收获也很大.对任何一门学科或一项工作,能产生兴趣,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才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的前提是有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快乐,只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因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引导机制.对每个学生,不以获奖为目标,而以“贵在参与”为宗旨.参与一次,体会一次,触动思想,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自我激励式自主学习能力.
2.2、建立转化机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会学会用,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纸上谈兵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数学建模竞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竞赛活动,转化成自身的实践能力.如学习微分方程后,在考虑传染病传播问题时,就可以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求解模型,然后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提出传染病传播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顺利地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可以将原来的微分方程知识转化成解决变化率与时间有关的一类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当然,还有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周星、克居正建立了一个研究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9],用人类最理性的数学公式为人类最感性的恋爱行为建立了初步的动力学模型.将变量与因素的互动写成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常微分非线性方程组,从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方程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的稳定水平.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化机制,大力推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3、建立协作机制,增强团队意识
高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都是独自学习,与他人合作研究和解决问题机会很少.而在各种层次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中,参赛学生要 3 人一组,以团队而不是个人身份参赛.在正式比赛之前,要按照学科、特长等因素寻找队友,组成队伍.在比赛期间,由于队友经常是来自不同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各有所长,脾气秉性各有特点,需要在比赛时认真沟通,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整个比赛.为了比赛,在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忍耐和妥协,而不能意气用事.在整个比赛期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终合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现代社会与人合作是大多数人成功的必要选择.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协作意识,建立培养人才的合作交流机制,这是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2.4、建立沟通表达机制,提高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不同于其它类以答题为特点的学科竞赛,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参赛队员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赛题进行描述,在假设、建模、分析、求解、计算、结果分析及优缺点论述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学术性的表达,最终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参赛队员之间需要广泛交流沟通,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在求解以及表达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软件应用水平和文章的写作水平,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通过比赛,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好的训练,对科研工作也有了初步的比较完整的了解.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对人际交往、经营业务往来、日常工作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建立沟通表达机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5、建立问题导向机制,培养学生主动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年来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无一不是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中的"实际问题,内容涉及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医学、人口、生物和谈判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数学建模题目都是各领域、各学科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参赛的学生在之前不可能都了解这些背景和知识,有时候甚至是一无所知.所以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主动去收集资料、查阅大批文献以了解研究课题的实际背景及研究现状,然后创建数学模型、求解、检验和结果分析,最后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用英文写成科技论文.此外,建模过程中还必须自主地去研究和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数学新知识及大量的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背景和已有方法都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可能就自然生成了.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建立问题导向机制,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主动式学习而非被动式学习,就会使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3、创新型人才培养五大机制的实施效果
3.1、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按照五大机制运作的培养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课堂表现优于一般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其他类别的科技竞赛,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等,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科研素质习惯,得到了专业教师的认可.
3.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通过五大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考研和就业表现均优于一般学生,很多学生在国外就业或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工作,且大多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基础扎实,理工融合,能够胜任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3):7-11
[2] 周义仓,郝孝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建模[J].工科数学,(1):78-81
[3] 刘凤秋,毕卉,陈东彦,等.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9):82-84
[4] 杨启帆,谈之奕.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取得明显人才培养效益[J].中国高教研究,(12):84-85
[5] 王树忠,赵辉,陈东彦.数学建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27(5):85-88
[6] 史彦龙.医药类高职高专数学建模的实践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26):58-59
[7] 陈朝辉.探索数学建模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73-74
[8] 陈传军,孙丰云,王智峰.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66-167
[9] 周星,克居正.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12):1-8
试谈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我国会展业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与成效,中国展览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展览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拥有各类专业展馆300多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展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会展业年收入已达2500多亿人民币,吸收就业人数多万人,可以说,我国的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从目前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没经过专业培训,普遍缺乏会展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人才较为紧缺。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专业,起步晚,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建设不够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上,缺少对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从事会展专业教学的教师多非会展专业出身,很多教师缺乏会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高职高专会展专业教材稀缺,且实用价值不高;高职院校和会展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不少会展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将来去哪里能做什么?据调查,很多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工作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在实习期间就被这个行业无情地淘汰,用人单位反映许多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还不能胜任会展行业的相关岗位,这就形成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即一方面是会展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培养的学生却远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也成为了高职会展专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因此,尽快建立高职会展专业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迫切了。笔者认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会展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会展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会展业是新兴产业,其最大特点是新奇、时尚、外向型,创新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 会展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高职会展教育的关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围绕“以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实现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一点将成为会展专业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应始终坚持探索“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实践式教学”, 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利用理论知识大胆创新,要具备“上手快、善于创新、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会展行业的外向型特点又凸显了会展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岗位上, 学生们需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协调好自己与企业领导、同事、客户和施工工人等的关系。会展专业教师应带领学生主动创造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组成团队,自己组织策划在本学院内举办展览活动,这类活动需要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大量的信息采集等工作,需要与多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这恰恰是会展专业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快速直接地认识会展行业、提高团结协作和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教学范例。
第二、加快建设高职会展专业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在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实训室多以静态场景展示为主,实训理念落后及教学设备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会展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很有必要依托“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来缓解高职会展专业实训室建设条件不足的问题。由于各地会展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经验水平有限,因此,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考虑突破区域的限制,大胆尝试与发达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会展公司合作,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解决企业缺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
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成立一个“校企合作办公室”来管理运作,学校可通过聘请企业负责人和专家来校任教,定期召开企业专家论证会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与高校相关专业如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专业共建基地,企业提供基地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相应的日常管理维护等,这样校方和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这个平台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推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成果转化,从而为向会展企业输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调查,会展类专业的校外合作单位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准入门槛较低。因此,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是符合高职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的。
第三、实践性教学创新思路应始终贯穿于会展专业的教学过程在高职会展教育中,实践性教学是贯穿始末的,要根据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在不同学期展开。教师每学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会展专业课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参与会展企业的商业活动;珍惜会展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密切关注当地的会展活动安排,使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这些会展活动紧密结合;并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教师应将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和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到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并且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操作水平,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会展专业的教师,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企业也能寻找到合适的员工,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当今会展专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操作技能体系,这样他们走上社会后才能利用这些体系指导自身的实践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会展这样操作性强、创新性强、特点突出的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对会展教育来讲,大到会展项目策划与设计,小到展示服务和交流沟通等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可多开设会展项目实训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和专业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不断整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项目的实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方法,而这些是在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到的,这些创意和方法就转化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由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和整理,从而使学生终身收益。
高职会展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早日步入会展经济强国的行列,就必须大力提高高职会展专业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办学模式上实现校际间、校企间和国内外的多方合作,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竞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论文
一、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竞赛概况
在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重视下,学院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失望,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中屡次获得较好名次,给学校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河南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赛设置了跟随、购物、通用服务机器人等比赛项目,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89支队伍带来了各类服务机器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对这样具有竞技性的国家级比赛非常重视,忙碌于赛前校内的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参赛,并选派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在激烈的竞赛中,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队获得了智能家居项目的一等奖。这一结果不仅激励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其他学生,同时弘扬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良好校风与实力,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竞赛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习目标的明确。在进入高校之前,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将其唯一的目标锁定在考上大学,而入高校真正要做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都会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从当前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都将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活学习的重点,导致很多时间被浪费。而在高校的必要学习上却存在着基础知识不够稳定,在学习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等现状,使整个高校学风都陷入比较模糊的学习氛围中。而通过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加,学生则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一项项任务,在这一过程获得充足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醒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随之推动整个高校学风的清朗。
2、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具有强化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校的学风中,学习纪律是其学风优良与否的直接体现和有力保证。科技创新竞赛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参与主体除了要在态度上科学严谨外,还要在逻辑性上具备少有的缜密性,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诸多的要求也决定了科技创新竞赛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进行时间均在在第一课堂之外,使部分学生上完课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帮助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问题实现较好地充实。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技创新学习活动所占比例上,据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统计而言,与未参加或第一次参加竞赛学生相比,参加多次竞赛的学生明显提升幅度更高。且大部分科技竞赛都是团队进行,在团队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能够被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促进“比、学赶、帮、超”良好学风的形成。
3、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其他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同样会被调动起科技创新兴趣。而学生只有感兴趣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以看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道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是空白的,一知半解的还有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问题。不过,调查发现当时的很多学生都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较好的期望。但真正进入大学后,因课程的放松及人价值观和社会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始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高中时期的刻苦钻研不复存在。而通过形式新颖的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感受到时代和未来的步伐,通过钻研而得出的他人所未企及的喜悦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创新和团结的氛围十分浓烈,这些都会由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进而感染更多人,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4、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约束力,有利于上课出勤率的提升。当前高校现状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究其根源还在于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减弱,导致其不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且不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考试中作弊现象屡屡发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出勤率是其重要体现,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上课出勤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高低,对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有直接反映。而通过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参加,学生则在竞赛规则和要求中必须对前期准备积极进行,并需要认真实施中后期各种需要。对各个环节能否达到科技创新的预期效果进行仔细的总结。在此影响下,学生逃课的几率将大大下降,将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项目中,从而促进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
5、科技创新竞赛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增进,使高校学风由此得到有机统一。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名曲及学习态度等又重要作用,是高校校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却呈现出很不好的一面。而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取得优异成绩,这就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实践表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对所参加的竞赛作品将会更有信心,同时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等有更深刻的了解。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一直都很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并从政策上给予激励,对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进行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己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果,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师生交流,而且使高校学风由此得到有机统一。将科技创新竞赛作为推动学风建设的载体,在实践中取得了鲜明的成果。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竞赛,对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在对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大力培育的同时,扎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智能车竞赛影响力广泛深远,随着民办院校对于该项赛事的参与,也暴露了民办院校在电类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实际竞赛与教学经验,给出了基于智能车竞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及科技创新的具体方案,旨在培养符合院情、国情的应用型人才。
1 飞思卡尔大赛简介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该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科技竞赛,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是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协办方,从20首届举办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得到了各方领导的支持,如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张尧学司长及理工处领导、飞思卡尔公司领导等,也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第三届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9个科技人文竞赛之一,第四届被邀申请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第四届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20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
该竞赛与已举办的教育部4大专业竞赛不同,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比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本科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博士生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竞赛由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竞赛在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的领导下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八届,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设有自动化类、仪器仪表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高校的积极响应,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全国共有1900余支队伍参赛,学生超过5700人,而全国因为该项赛事受益的学生超过30000人。
在近年来,民办院校对于智能车竞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师生通过此项赛事锻炼、学习,并为学院取得了优异成绩,进而提高了民办院校的声誉。
2 民办院校师生参与智能车竞赛的优点
①学生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猎综合多个专业的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开阔学习视野,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体会和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构建一专多能的平台;②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进而缩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适应期;③学生通过参加智能车竞赛的锻炼,可在继续深造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④可以促进民办院校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让民办院校师生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动手操作,应用技能强;⑤在参与此项赛事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在民办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基础验证型实验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少的局面,以及各种实验指标教师设计多、学生主动创新及分工合作少,大型实验与课程设计限定条件多、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维余地少的问题。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总结近年来带队参赛的经验和教训,给出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方案。
3.1 推进电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在电类专业教学方面: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与实践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在电类专业实践方面:适当减少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综合设计型实验,合理配置实验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各种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学生设计实验指标和计算的机会,以该项赛事为依托,提高电类专业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3.2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提高民办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可利用科技创新申报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通过自行研制适合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作为实践活动的设备。让学生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实践、竞赛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这些,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结合实践项目跨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获得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的机会,即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3.3 通过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依托智能车竞赛以及其他大学生竞赛,面向电类等相关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构建:第一层,面向学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介绍当前科技前沿,培养科技兴趣;第二层,依托学校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选拔学生(已电类专业为主)参加创新训练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三层,主要通过智能小车的研发、制作和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组织培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在今后可通过整体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深入了解竞赛的背景,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去参加竞赛,通过半年的智能车制作、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并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机会,最终在竞赛中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寻找差距。
4 结语
在开展好智能车竞赛实践的前提下,将竞赛作为一个结合点嵌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推动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环节;同时加强电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争取在提高学生社会人文精神方面起一些推动作用,同时也期待探索某种符合国情、符合院情的民办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推动对教学中较为脱离实际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 技能竞赛发言稿
★ 技能竞赛加油稿
★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 科技创新教育教学论文
★ 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谈论文
★ 教学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 技能竞赛失利工作总结
★ 技能竞赛领导讲话稿
★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论文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